438幅图片 222个故事 | 衔命东来,用讲故事的方式重现历史烽烟中的西北联大
世事沧桑 积厚流光
历史需要诉说
衔命东来
深情讲述历史烽火中的西北联大
日前,第七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北大学校史研究专家姚远撰著的《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首发仪式同时举行。
438幅图片 222个故事
带你一同回顾
西北联大的辉煌历史
作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大学联合体之一,西北联大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成果,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发掘和整理西北联大的办学历程和办学理念,对于深刻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高等教育区域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一书基于仅存的西北联大历史档案及历年积累的文献资料,深情讲述了抗战全面爆发后平津地区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及国立北平研究院一部,衔命内迁来陕组合办学,由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到国立西北五校的办学历程,以及它们如凤凰涅槃般化身西北,绵延民族文脉,教育报国,共赴民族危难的历史故事。
该书图文并茂,以西北联大高等教育演化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框架,由438幅图片、222个故事组成,系统连缀出西北联大的历史,生动、完整地展现了西北联大取得的意义深远的教育成就,深刻反映了西北联大传承五千年灿烂文化、融会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办学理念和高远追求,集中表现了优秀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瘦骨一撮不胜衣”,作为中国第一个穿越死亡之海、拓荒西北考古的黄文弼教授;“用一个小麦品种救了大半个中国”的赵洪璋教授;我国西医儿科的奠基者颜守民教授;首开人文学科贡献于地方建设先河的黎锦熙教授;“坝上长夜七星灯火”;古路坝的名师大家……诸多故事读来都令人感动不已,同时对这批衔命东来的民族栋梁油然起敬。
让我们重新燃起汉江畔茅屋教室里的那束烛光
讲好西北联大故事
让我们一起重燃古路坝灯火
讲好西北联大故事
两位曾分别在陕南城固西北联大高中部和西北联大后继院校国立西北工学院求学的老校友,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傅恒志院士分别为该书作序,讲述自己与西北联大的故事。
张岂之教授扎根西北始于西北联大。他在序中回忆,“虽不过几十间茅草屋,几排旧桌椅,极其简陋清苦,但却有了一片可以安静读书的地方。老师们风尘仆仆地登上讲台——小土阶,津津有味地讲起课来。大清早,当晨雾尚未从江面消失,小操场上满是从战区来的少男少女们,有的朗读英语,有的背诵古文。他们的衣服和体形极不相称,可是每个人都有一颗滚烫的心。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还有读书的机会,这已是很大的幸福,生活苦点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在汉江边晨读,在油灯下自习,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课余闲暇便会钻进街上的一间间书店,抱着一本本书贪婪地吸允其中的营养。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新诗,都是令人迷恋的,这种读书的狂热,也冲淡了思乡之苦,不免苦中作乐。”
“由此,我走进了南开,走进了北大,走进了清华,结识了北师大和北平大学校友——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走进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也走进了西北联大的后继学校西北大学。”张岂之教授表示,今日大学的责任不外乎教书育人、学术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四大职能,而通过《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这样的力作,展现我们的大学之道,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实现这些职能的重要抓手。
“西北联大所展示出的自觉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将国家最迫切的需求视为自身追求的献身精神非常有现实意义。”傅恒志院士是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序言中回忆:“我最初就读的焦作工学院,1938年7月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含国立北洋工学院与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在城固古路坝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将我们的思路一下子带入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之中。”傅恒志院士对书中章节:刘锡瑛、潘承孝辗转月余奔临大;日机轰炸中赶往西安继续学业的叶培大;水利大师、土木工程系名誉教授李仪祉在去世前一天向学校请假;魏寿昆、雷祚雯、张伯声三教授深山勘矿;“衣服无边疆”的教授生活;曾炯教授英年早逝;抗战“三坝”与坝上长夜等印象深刻。他说“这些章节读来都非常令人感动。希望有更多体现西北联大之魂的力作问世。”
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
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
我们从未停止
1938年3月6日,西安临时大学全校千余师生先乘火车到宝鸡,然后徒步130多公里,渡过渭河、翻越秦岭,到达陕南汉中。4月,教育部下令将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当年5月2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城固县校本部举行了开学典礼,设6个学院23个系。西北联大沿袭西安临大制度,不设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常委会商决校务。1938年10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第45次常委会通过决议,以“公诚勤朴”为校训。国文系教授黎锦熙撰文对校训加以解释,指出“公”是以天下为公;“诚”是不诚无物,诚心诚意;“勤”是勤奋敬业;“朴”是质朴务实。黎先生又撰写了西北联大校歌,其词曰:“并序连黉,卅载燕都逈;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汉江千里源蟠冢,天山万仞自卑隆;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健体明医弱者雄。勤朴公诚校训崇。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东南;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校歌抒发了广大师生开发辽阔西北、振兴中华民族的壮志豪情。
“西工”的“公诚勇毅”,“西农”的“诚朴勇毅”和“西大”的“公诚勤朴”校训,同出一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公诚勤朴”的校训。
西安临大和西北联大还出版有《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现存30期100多万字,包括后来分出的各院校校刊,记载了西北联大与分置后各校的历史。抗战胜利后,除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一部分迁回平津,复校为北洋工学院、北平师范大学外,主体及其他院校则永留在西北,在陕西省形成了文、理、工、农、医、师范等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西北联大从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在西安合组而成,由此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大西北的第一次由点到面的历史性转折,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一些重大的事件,如果没有西北联大在西北展布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西安的高等教育和陕西的高等教育以及西北的高等教育。”该书作者姚远表示:“在今天的双一流建设和兴学强国建设之中,我们应该好好地弘扬和传承西北联大的精神,肩负起兴学强国和建设复兴民族的重任。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西北联大的历史和文化淹没无闻。为了使这一重大历史为世人认知,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西北大学出版社以《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献给关注西北联大、关注战时中国高等教育、关注民族危亡之际文脉赓续的读者。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图文素材来源/ 西北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报相关报道 记者陆航
西北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往期推送
编辑/ 魏梦鸽 责编/ 李琛